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使用了社会治理概念。相比传统的以“管理”为取向的治理模式相比,社会治理具有显著特征:社会治理主体多元,政府、社会、市场、公民个人共同参与,彼此之间构成平等与合作的网络关系;社会治理手段多元,传统的管理方式主要以政府权力为依托的行政手段为主,社会治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文化、习俗等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综合效益,尤其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改善人们福祉;社会治理是一个持续的协调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管理行为。由此可见,社会治理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范式更适合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目前地方政府的各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如何提高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地方政府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1)环境群体性 事件治理的理论架构和机制构建;(2)社会动员的权力逻辑及策略创新;(3)重庆市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任务1:环境群体性 事件的演变机理、理论架构和机制构建
内容和进展:以涌现理论、博弈论、公共治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环境群体性 事件为对象,以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为目标,以“涌现的发生条件、机制、规律”为切入点,以“邻避→冲突”和“演变规律→治理机制”的结构化分解为手段,揭示环境群体性 事件的演变机理,探索环境群体性 事件的治理机制,为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依据。目前,研究发现:与其他群体性 事件的发生机制不同的是,环境群体性 事件的演化源于邻避效应,邻避效应暗含有某种临界规模,一旦突破临界点,就达到持续动员的效果,演变为群体性 事件防止因邻避效应越过应有的边界而诱致环境群体性 事件;应建立起一种制度化代议机构,成为消解或防止环境群体性 事件的重要力量,并构建一个以利益博弈均衡格局为基础的制度安排,以多元治理的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参与政府的公共政策与政策,参与经济发展项目的缔约与运作过程,增进环境治理效率。
任务2:社会动员的权力逻辑及策略创新
内容和进展:研究转型时期社会服务供给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资源动员差异。在“国家建设理论”与“资源动员理论”框架下探讨,社会资源的种类、分布及特征值,社会资源动员的一般性框架,社会资源动员的权力逻辑,权力网络影响社会资源动员的制度环境,以及社会资源动员的策略创新。目前,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例,研究了社会资源的理想类型,构建了资源动员的一般性框架,并实证分析“权力网络”对资源动员的作用机制。正选择大陆与香港案例作为资源动员的比较政治制度分析,探讨制度环境对权力网络的影响因子及取值,以此设计转型时期下社会动员的策略集合。
任务3:重庆市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内容及进展:法治人才队伍在政府治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党和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法治人才队伍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和期望。重点需要研究,针对地方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机制问题,构建地方法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模型结构,探讨警察队伍的形象素质,同时提出全面打造法治人才能力素质的系统对策。目前,已重庆市为例,采取问卷调查、访问、文献等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地区。